【动画】“东数西算”全网大火,一文告诉你“东数”如何“西算”******
最近,“东数西算”工程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。前段时间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中央网信办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,同意在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、成渝、内蒙古、贵州、甘肃、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,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。至此,“东数西算”工程正式全面启动。
长期以来,我国东、中、西部算力资源布局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,存在发展不平衡、不充分等问题,与5G时代全面建设“数字中国”的战略需求还有较大差距。
在业内专家看来,现阶段实施“东数西算”工程,不仅可以优化我国算力资源空间布局,也是推动新型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、构建全国一体化国家大数据中心体系的必然选择。
“东数西算”是什么?
“数”指数据,“算”是算力,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。“东数西算”是通过构建数据中心、云计算、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,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,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,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。
“东数”为什么要“西算”?
目前,我国数据中心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,由于土地、能源等资源日趋紧张,在东部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难以为继。而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充裕,特别是可再生资源丰富,具备发展数据中心,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。
(图源网络)
东部哪些数据送往西部去算?
西部数据中心处理后台加工、离线分析、存储备份等对网络要求不高的业务。东部枢纽处理工业互联网、金融证券、灾害预警、远程医疗、视频通话、人工智能推理等对网络要求较高的业务。东数西算项目是促进算力、数据流通,激活数字经济活力的重要手段。
为什么布局这8个算力枢纽和10个集群?
依托这8个算力枢纽,有利于集中政策和资源,着力优化网络、能源等配套保障,更好引导数据中心集约化、规模化、绿色化发展,促进东西部数据流通、价值传递,带动数据中心相关产业由东向西有效转移。
在8个算力枢纽内,进一步规划设立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。每个集群是一片物理连续的行政区域,具体承载算力枢纽内的大型、超大型数据中心建设。通过10个集群,将有效减少数据绕转时延,降低长途传输费用,保障数据中心能源供给,积极协调安排能耗指标。
(图源网络)
“东数西算”给企业带来哪些利好?
“东数西算”将带动土建工程、IT设备制造、信息通信、基础软件、绿色能源供给等相关产业链发展。对于提供算力的企业,有助于加快实现云网协同,提升算力服务的品质;降低网络、电力等成本;规划算力资源更有针对性,提升资源使用效率。对于使用算力的企业,有助于享受更为便捷、易用的算力服务;进一步降低上云用数成本,加快实现数字化转型。
监制:张宁 策划:李政葳 制作:姚坤森
野鸭湖成北京市首个国际重要湿地******
本报讯(记者 朱松梅)记者昨天从市园林绿化局获悉,延庆野鸭湖湿地成功入选新一批国际重要湿地名录,是全市第一个国际重要湿地。
北京延庆野鸭湖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873公顷,是官厅水库延庆辖区及环湖淹没区滩涂库塘等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。野鸭湖湿地全部位于保护区范围内,面积4007.84公顷,涵盖了保护区内河流、湖泊、滩涂、水塘等不同类型的湿地,也包括了水鸟等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,湿地率为72.0%。
野鸭湖湿地位于东亚—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内,每年有大量候鸟在此停歇、繁殖和越冬,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。目前野鸭湖湿地区域记录到的鸟类有361种,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22种,国家Ⅱ级保护鸟类61种,也不乏丹顶鹤、青头潜鸭等珍稀濒危鸟类。
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处长张志明介绍,“十四五”以来,全市累计恢复建设湿地1600公顷。截至目前,共发布两批市级湿地名录,47块湿地入列,总面积达2.7万余公顷,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46%。全市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,湿地公园为主体,自然保护区小区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基本形成。
“十四五”时期,市园林绿化局将进一步落实《北京市湿地保护发展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,以温榆河公园、南苑、康庄森林湿地以及沙河等湿地公园建设为重点,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,利用有限空间,加强小微湿地修复,同时提升湿地动态监测监管能力,保护好湿地资源。